【行知家教苑】
命令?还是商量?
小勇是一名七年级的学生。他家庭条件优越,吃的穿的都比其他同学好,但他却总觉得自己不幸福。因为在家里,父母总喜欢用命令的口吻指挥他干这干那,从不考虑他的感受,让他觉得自己丝毫不被尊重,内心很苦闷。
在一个周末的早晨,小勇的脾气彻底爆发了。原因是他在起床以后没有马上叠被子,而是专心地拼着自己前一天新买的拼图。妈妈走进他的房间,皱着眉命令道:“小勇,先把被子叠起来!”小勇没动,只说了一句,“等会儿,我拼拼图呢!”妈妈提高了音量,“都上初中了,起床还不知道自己叠被子!快点,先叠被子然后再玩!”小勇还是没动,也没有作出任何回答,只是专心拼着拼图。妈妈生气地一把夺过他手中的拼图,“天天就知道玩,你都多大了!”小勇拼好的大半个拼图瞬间“哗啦”一声掉在地上又成了一个个碎片。小勇愤怒了,他拽过床上的被子和枕头,狠狠地扔在了地上,一边扔一边哭,“叠被子,叠被子,我晚上不在这睡觉了还不行吗?”说完,他就摔门走了出去,留下了身后目瞪口呆的妈妈。
小勇因为抵触妈妈命令自己做事情的口气,进而出现了一系列与妈妈对抗的行为。孩子在升入初中之后,开始变得更加独立,对很多事情也有了自已独到的见解,同时,他们的自尊心也变得越来越强。当父母用命令的语气强迫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,就容易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,甚至爆发争吵,对亲子关系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。
很多父母习惯了孩子从小对自己言听计从,认为命令孩子做事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,再加上他们没能及时察觉到孩子升入初中步入青春期的心理变化,才会对孩子发号施令甚至嘲笑挖苦,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或使其产生逆反心理。不仅如此,父母经常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还容易使孩子胆小懦弱,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,无法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,同时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。因此,父母要注意自己对孩子说话的语气和方式。以下有几点建议可供父母们参考。
一、父母要放下家长的架子
有很多父母在潜意识中都认为孩子是归自己管的,因此总习惯用家长权威来压制孩子。事实上,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。真正尊重孩子的父母会将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,不会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强加给孩子。只有父母真正放下自己的架子,与孩子平等交流,才能够使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,从而更加信赖父母,更愿意接受父母的观点并听从他们建议。
二、父母要学会换位思考
当孩子犯错时,家长应设身处地地为孩子分析事情的利弊,使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。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行为,即学会换位思考。比如,当孩子做了一件自己无法理解的事情时,先不要急着提出反驳意见,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一下,做这件事究竟有什么样的乐趣和收获。或者当自己与孩子之间出现争执时,先问问自己,“如果换作我是孩子,我希望父母如何处理这件事”,或者“如果父母这样命令我,我会有怎样的感受”,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。
三、父母要学会用商量的口吻和分析的语言与孩子沟通
当遇事时,父母应学会与孩子商量,通过合理的分析帮助孩子对事情进行正确的判断。父母对孩子少用命令的语气,改用商量和分析的话语,可以有效消除亲子间的隔阂,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流,并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