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行知家教苑】
就事论事,少讲大道理
小仁是一名八年级的学生,他每天放学之后,除了吃晚饭,很少走出自己的卧室,因为他很害怕听妈妈讲那些大道理。每当他犯了什么小错,妈妈总会讲上一通大道理,这让他觉得非常压抑。
一天晚上,小仁正靠在自己的床上看一本漫画书,妈妈拿着几件叠好的衣服走进来,又开始了说教:“你都已经上八年级了,还有一年多就要参加中考,怎么还天天看这种闲书呢?要是考不上好的高中,以后上好大学的机会就会减少,上不了好大学你还能有什么前途呢?”小仁皱了皱眉没说话,他知道只要妈妈一打开“话匣子”,无论自己说什么都阻止不了妈妈的说教。果然,妈妈还在絮絮叨叨地说:“一个人要想有出息,就得用功学习,争取拿到个好文凭,这样才有出路。我和你爸爸花那么多钱供你上学,不就是想让你以后比我们生活得好吗?都和你说了多少遍了,怎么就是不当回事呢?”小仁实在忍不住了,回答道:“妈,您有完没完了?这些话我听得耳朵都要起茧子了!”
小仁的妈妈非常喜欢讲大道理,而且一旦开始说教就喋喋不休,让小仁非常抵触。生活中,有不少父母都和小仁妈妈一样,每天苦口婆心地给孩子灌输各种大道理,希望孩子能够明白事理,早日成才。尤其是当孩子犯错时,很多父母会用一些大话、空话和套话等大道理对孩子进行批评和教有,很少针对孩子的错误就事论事。事实上,这样的做法只会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,非但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,还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触心理。
对孩子讲道理其实是一种很低效的方法。对于已经升入初中的孩子来说,其实很多道理他们都明白,只是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而已。父母泛泛而谈的大道理对于他们来说充其量就是隔靴挠痒,无法真正触动孩子的内心。因此,父母在对待初中生孩子时要就事论事,少讲大道理。父母对孩子讲一些为人处世和判断是非的道理是很有必要的,但父母在向孩子讲道理时要注重方法技巧,这样才能让家庭教育取得更明显的效果。以下有几点建议可供父母们参考。
一、父母要善于将大道理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听
父母要巧妙地给孩子讲道理,既然大道理孩子不爱听也没有效果,父母可以将其转化为能够触动孩子内心,又便于让他们记住的小故事,这样就能够很好地为孩子指明方向。比如,当孩子频频顶撞父母时,如果只是简单地对其灌输“要孝顺父母,对父母有礼貌”之类的大道理,孩子可能并不能接受。如果父母给孩子讲一个身边孝敬父母的故事,可能就会使孩子的内心受到触动,从而改变自己对父母的态度。
二、父母批评孩子要对事不对人
有的父母在批评孩子的过程中,往往不能就事论事,甚至否定孩子的人品,在言语中流露自己对孩子的失望。这样的批评方式是不可取的,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否定会使他们的感情受到伤害,从而否定自己,出现自卑、烦闷、更加放任自己等情况。因此,父母在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维护孩子的自尊,对事不对人,这样才能够让孩子信服。
三、父母教育孩子时不翻“陈年旧账”
当孩子做错了一件事之后,很多父母会在批评孩子时翻出很多“陈年旧账”,说出孩子的一堆不是,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。当父母从这件事牵出那件事,说的都是孩子原来犯过的错误时,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己一无是处的感觉。他们会认为,自己之前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父母都看不到,只是紧盯着自己的缺点,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。因此,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就事论事,不能翻旧账、搞牵连。另外,当父母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进步时,应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。父母可以少给孩子挑错,多表扬孩子正面的行为,以发掘孩子更积极的一面。父母也可以在批评孩子之前,先表扬他的一个优点,这样也比一味给孩子挑错的教育效果好。
四、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
很多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,以至于将给孩子讲道理变成了对自己情绪的宣泄。这样很容易使孩子茫然而不知所措,长此以往还会失去安全感,变得情绪不稳定。因此,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,不能将自己放在孩子的对立面上,也不要将孩子当作自己的“情绪垃圾桶”。父母应时刻提醒自己要尊重孩子,以平等的方式和宽容的态度与孩子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