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行知家教苑】第5期 •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
发布日期:2019-03-01 11:55:14 作者:金水苑中学

【行知家教苑】

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

 

小孝是一名八年级的学生,她的语文成绩不错,但是英语成绩很一般。可小孝的妈妈总想让她长大以后做一名外交官,认为那是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。因此,妈妈给小孝报了一个英语培训班,每周两次,每次两个小时的课。对此,小孝非常苦恼,她的理想是做编辑,对英语并没有兴趣,每次到培训班上课时她总觉得枯燥乏味,对老师的上课内容也根本听不进去。但每当她向妈妈提出意见时,都会得到同样的回答,“你是我女儿,你得听我的!”为了帮助小孝顺利当上外交官,妈妈甚至早早托亲戚朋友为她安排了一所高中。这是一所国际学校,老师都是用英文授课,日常沟通时也都使用英文。小孝的压力非常大,她不想到那所国际学校上学,更不愿意走妈妈为自己安排的道路。

 

小孝的妈妈一心想为孩子安排前程,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。有很多父母都有着和小孝妈妈类似的想法,认为自己见过的世面多,能够保证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。在他们的意识里,孩子需要听从他们的支配。为此这些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,凡事为孩子做主,甚至忽略孩子本身的能力和兴趣特点。

升人初中的孩子开始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,他们渴望独立,自尊心也越来越强。父母如果将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任意支配,喜欢随时随地控制他们,就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,使他们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。久而久之,孩子就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,失去奋发向上的动力和信心。

著名哲理诗人纪伯伦曾写过《孩子》这样一首诗:“你们的孩子,都不是你们的孩子,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。他们是借你们而来,却不是从你们而来。他们虽和你们同在,却不属于你们。你们可以给他们爱,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。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。”这首诗就是要告诫父母们,不要将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,而应当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,尤其是对于已经升入初中的孩子来说,父母更应当及早认识到这一点。以下几点建议可供父母们参考。

一、父母应平等地对待孩子

父母要想平等地对待孩子,首先,需要转变“孩子是父母的”这一观念,不能将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。父母应意识到,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也是与父母截然不同的存在。其次,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思想和主张,不能用“家长的威严”来压制孩子,应当经常听一听孩子的心声,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,并给予中肯的建议。最后,父母也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,比如,要求孩子实现自己当年没能实现的愿望,或者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,等等。

二、父母要学会做一个旁观者

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:“每一个独立了的儿童,他们懂得自己照顾自己;他们不用帮助就知道怎样穿鞋子,怎样穿衣服,怎样脱衣服,在他的欢乐中,映照出人类的尊严;因为人类的尊严,是从一个人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。”她主张,成人应当是孩子行为的观察者,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,成人要出现在他们身边;当孩子能够自己做事情时,成人应当继续做旁观者。这就要求父母不能去“霸占”孩子,而要给他们自由,让他们充分了解和认知周围的世界并最终成长为有担当、快乐的人。

三、不应将孩子当作自己炫耀的工具

    不少父母喜欢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孩子的优点、特长,但往往在炫耀的过程中不能顾及孩子的感受。父母不能因为想要获得成就感或者实现自己的目标,就将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任意支配。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意愿,让他们拥有独立的人格。

版权所有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奉贤实验中学

地址:上海市奉贤区广丰路446号联系电话:021-57520761

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344号